初秋节气秋风起茶园春色艳阳天
茶山处处采茶女手摘茶叶心头甜
——仙都茶歌
仙都,闽南着名的茶乡,俗称“山兜”。茶在山兜的生长,有史记载,早在唐朝初年就已满山遍野了。
这里灵山秀水。高耸入云的九龙山脉连绵延伸,涓涓流淌的云水溪流光溢彩,映现着山兜丰韵的茶香与茶道。
这里土壤肥沃、气候温和,泉质清冽,云气**,所产茶叶气味香甜,别有风韵。说起仙都茶,在闽南一带,自是有口皆碑。华安也因为仙都制茶技艺精湛、茶道盛行,而久负盛名,古称“茶烘”。
站在山兜的每一个地方,满眼皆绿。那整齐的绿色茶山、茶园,到处吐露着醉人的芳香,一丘丘、一片片,韵致动人,令人无限惬意。茶山、茶园、茶歌、茶人,置身于如此的境界,那么,对“山兜”后来之所以称为“仙都”,则不难体会其中的微妙了。
如果说“仙都”的由来与茶有关,那么,仙都的兴起与发展,更与茶叶紧密相连。这个极富传统底蕴的闽南古镇,弥漫着茶味浓郁的茶乡神韵,流传着古往今来多少茶的故事与传说。
这是一条记录着昔日的热闹与繁华的古街。据说,这条首尾不过500米的老街,很早以前就有数十家的茶行经营茶叶,成为本地茶的集散中心了,旧称“茶
街”。当时的茶客又从这里收茶挑往龙岩、厦门经商。随着古镇的商贸市场向外拓建,如今茶街不卖茶了,而人们依然喜欢这条古街,品茶说茶,茶也飘香、情也盎
然。
仙都富有独特的传统制茶技术。当时全镇有上百家茶庄专门制茶。品茶也有自己传统的标准。
在闽南,人们把茶叶称作
“茶米”,意思是说在生活中茶与米显得同样重要。仙都那种“茶为食物,无异米盐”的传统习惯依然极为盛行。茶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饮料,亲朋相聚、迎来
送往、饭后品茶,已成了每一寻常百姓家中,淡而不俗的一种生活方式了。种茶、制茶、售茶、赏茶,自然也成了茶农们较关注的话题。
我们来
到了仙都镇岭头自然村。这个富有传统色彩的小村庄让人深深感受到古朴的民情。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生长的茶成为全镇公认的佼佼者。岭头自然村海拔600多
米,掩映在群山绿树的环抱中,这里常年云雾袅袅,空气极为清新,民风淳朴热情。传说很久很久以前,从很远的地方飞来一只金丝鸟,飞啊飞啊飞得累了,栖息在
村中一棵硕大的榕树上,因为渴了,于是啄一片榕叶解渴,顿觉神清气爽,正想再啄一口,不小心榕叶掉在了地上。风和日丽,这只金丝鸟又振翅飞翔,而这片榕叶
从此生根发芽,郁郁葱葱,一夜之间漫山遍野,村里的人们在劳作中经常嚼之解渴,对这种植物喜爱之极,亲切称之为“茶”。传说总是美好的,如今,村里的这棵
榕树苍硕无比,而一片片茶园青翠欲滴,与榕树相映成晖。听了这样的传说,再一看茶与榕树,突然发现它们之间形与色颇为相似。难怪,每逢制茶季节,茶农们都
一起聚集在古榕树下品茶论茶,津津乐道。茶分四季,四季飘香,他们对自己制作的好茶尤为自豪。如今,这个村庄到处弥漫茶的芳香,一个崭新的省级文明生态新
村正在这里兴起。
仙都茶农在凭借悠久的种茶传统的同时,又把目光投注在了茶艺的竞争上。一样的茶青,不一样的工艺,品茶意境迥然不同。仙都人自有仙都人对品茶的理解。他们品茶时那种幽闲专注的神情,如入仙境,凝重而又浪漫。
仙都乌龙茶久有名气,与安溪茶相比,更具有叶嫩舒展、气味香甜的特点。然而,真正使仙都乌龙茶一日之内便声名大振、备受关注的,则是1998年华安县政
府举办的首届乌龙茶茶*赛。在华安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,为茶叶这一古已有之的传统饮品举行****的品评会,显得如此庄重,而又意味深长,在华安茶
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。之后的此类赛会更加纷繁和精彩,华安茶愈发的芬芳和生机盎然,然而,仙都人对那一次的赛茶情境仍是久萦于怀。那次茶*赛规模之
大,参加人员之多,赛出的茶*品质之优,令人叹为观止。许许多多的茶农们早早就准备了这次大赛。他们拿出了较好的制茶技术,制好了茶品,在赛会上一展风
采。仙都镇市后村的三位茶农一举夺得铁观音、肉桂、黄金桂三大茶*桂冠,备受瞩目。而“茶*”的竞卖,更是把茶*赛推向了高潮。赛茶,赛出了技术,赛出了
水平,赛出了华安人坚强的竞争意识。
“山兜”出好茶,好茶在“山兜”。千百年种茶史使茶与山兜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山兜人以茶为生,种茶、采茶、制茶、品茶,于是茶歌应运而生。茶乡人即兴唱上一曲,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,把这里的山山水水、民俗风情便唱得酣畅淋漓,撩人心魄。
手提茶卡六角笑要去茶山采茶叶
一叶二叶也着拾积少成多金宝石
手提茶卡六角尖要去茶山采茶签
一叶二叶也着拾要给阿哥添油盐
这样的茶歌在仙都非常盛行,有如一杯茗茶那样舒心畅怀,别有一番韵味。这山头、那山头,处处茶山处处歌,真切地反映茶乡人民纯朴勤劳的生活。
茶香总在云生处。九龙山下,云水溪永远清澈地流淌,茶园阡陌,制茶机旁,勤劳的人们酿造着茶香四溢的生活。